2004年,為了追尋十五世紀來南美大陸的歐洲淘金客的後裔,中國攝影師張彥君來到斑達瑙濕地,第一次接觸了斑達奈婁。出於拍攝紀錄片的目的,他隨保亞德魯旅行28天,將大約800頭牛從伊斯坦西亞農場運送到屠宰場。張彥君用田野日記、主觀印象、記錄儀、GPS、數字磁帶攝影機、膠片照相機和巴西農業研究所的地圖記錄他們,試圖解密這些依賴自然節奏的人是如何生活的。由於這些影像在聖保羅的多次遭搶劫中遺失,張彥君於2008年初再次到斑達瑙,在巴伊亞農場和卡辛​​巴錄製訪談。由此,他接近了這個地區的節奏、季節和斑達瑙文化。

張彥君是最早關注巴西移民融合及亞馬遜原住民生存狀態的中國攝影師。在巴西,“發現者”和“征服行動”已成為藝術表現的常見題材。張彥君在《穿越》這部長達320分鐘的紀錄片中,以他的“感性影像”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充滿多樣性的文化巴西。 2000年,他和妻子來到巴西,當時的巴西已經有25萬中國(大陸)人,他們以特殊的渠道偷渡來巴西,沒有合法身份,靠做走私生意和販賣小商品謀生。巴西人對中國的認識還停留在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描述的“絲綢之路”。張彥君抵達聖保羅後,馬上購買了一所知名的森巴學校為期一年的表演權,他的妻子策劃了“中國主題嘉年華”。他們展開了一系列建設“東方文化陣地”的活動。首先,在聖保羅創立了一本文化期刊《資源雜誌》,與中國出版總署合作建立了兩國圖書版權交易通道。然後苦心經營他們的跨文化堡壘。儘管張彥君在巴西的作為贏得了人們的敬佩,但他並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學習文化品商業化,學會在當地的實際生活中壯大自己的生存力量上面。這樣,在十年後,也就是2010年,未能站穩腳跟的張彥君(當時的他已是一對兒女的父親)最終返回了中國。

為了全面展開對保亞德魯的探討,在《穿越》中,張彥君使用了兩條平行的線索。國家層面涉及巴西將軍隆頓、美國總統羅斯福和一些雄心勃勃的商業巨頭。張彥君以獨特的視角展示了他們為夢想所付出的代價以及巴西的政治和外交。情感和道德方面的線索則力圖再現保亞德魯們密切依賴自然環境謀生並可持續地使用自然資源。

在《穿越》裡,張彥君再現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殖民事件,其敘述著眼於揭示土著民的生活方式遭受的摧殘。通過牛群遷徙的沿途的女人之口,張彥君表現了他內心深處對生存方式的多樣性的尊重。著眼點在於來此淘金的雄心被時空“風蝕”的現實,他們的堅守與“把持”無一例外地被融合。

張彥君的攝影創作與他個人的經歷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 1963年,張彥君出生於中國河北。自1985年起,他就成了軍事攝影記者。他在巴西生活,所遇到的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的激烈碰撞,使他對所從事的影像的社會功能研究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這種不尋常的經歷,不僅為他的攝影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而且為他的攝影創作指出了方向。在攝影創作中,張彥君對人的命運充滿了無限的善意和深深的關注,影像成了他用以表現不同文化衝突的方式。他說,長期在國外生活之後,他有了一種“通過影像記錄,能夠生活在真理當中的感覺”。自1995年出版《長征人》之後,張彥君進入當今中國最受關注的攝影師行列。他把自己有關影像社會功能的研究僅僅視為“隱形活動”,他的遠大志向仍然是當一名出色的人像攝影師。

實際上,《穿越》這部紀錄片的主題是關於一種文化走入另一種文化的探索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