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0-25日,文化的魅力巴西電影文化展在西安美術館舉行。展示了記錄電影《文化的魅力─巴西·愛之詩》的180幅標誌性畫面的數字截圖。該片以攝影師張彥君從夫婦二人到一家四口在巴西文化探秘的傳奇歷程為主線,以探秘土著文化為主體,從種族文化融合的獨特視角探討巴西的社會現實,描述文化的力量。

紀錄電影《文化的魅力》中巴學者研討會

點擊圖片播放視頻,或在優酷(Youku)上觀看

陝西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高有祥:今天瞭解了張先生在巴西為拍照片、拍紀錄片,他這種執著的追求。今天下午我看了他的拍的這個,儘管只是個宣傳片,我很受感動。紀錄片人的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精益求精的這種精神。我感覺張先生值得我們中國的紀錄片人學習。還有剛才看了張先生這些攝影靜態的作品,我感覺都非常好,表現的是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環境。從一個中國人到了巴西,本身這就是一種國際視野,是一種跨文化交流的這種心態去反映一個異國,是我們地球那一邊的一個國家下層人的這種生存狀態,我感覺這些片子和咱們國內目前放的很多山山水水的片子不一樣。為啥不一樣呀,國內放的這些山山水水的片子會激發人去旅遊的願望,而張彥君先生拍得片子屬於揭秘性質的。我不可能到亞馬遜那邊,連人都沒有,不具備生活條件。中國人不可能到那邊去旅遊,但是我們站在一個甚麼角度去瞭解巴西這種山水。這個,我們是應該在這個地方定位的。所以我對張先生的這個片子,抱有濃厚的興趣。希望以後能夠有機會,整個完整地學習張先生的紀錄片,解讀張先生的紀錄片。內容這個東西,全世界共同的、大家所看重的,它反映了一種樸實的價值觀,這種樸實的價值觀從甚麼地方入手呢?應該說從文化入手,就是探討全世界人共同的這種生存狀態,體現這種實實在在的人文關懷。用文化接軌,反映出這個多元文化,同時要有美的追求。我們做的這個東西必須非常好看,充滿著詩意。剛才張先生的這個片子,我感覺充滿著詩意,今天這個主題是“巴西-愛之詩”,的確是這樣,名副其實。在中國對外宣傳上,中國是一個失敗的國家。我們國家現在社會發展了,經濟也發展了,民主進程也加快了,為甚麼這些東西世界看不到呢?我感覺到就是我們的這種宣傳策略的問題,我們這個宣傳一直叫“宣傳”。我們這個宣傳意識形態性的東西太多,沒有這個對人的基本理解,對社會的基本理解,對生態的基本理解去出發,而是進行政治宣傳,意識形態。今天張彥君說,我們孔子學院是失敗的。我對孔子這個人一直是有看法的。為甚麼有看法,我們為甚麼在200多個國家建立孔子學院,去年的這個紐約的國家形象片,我認為也是失敗的。多長時間閃了幾百個人像畫面,外國人,美國人據說看不懂,搞不清是甚麼意思,我們國家就是應該走姚明這個路,章子怡這個路,還有張彥君先生這個路⋯⋯

中國傳媒大學攝影系教授王剛人類學偏偏開創了獨特的生存方法。因為研究文化,它講究研究者必須深入到一種文化里一年以上,要經歷一種春播、夏管、秋種、冬藏整個一個輪回。這個輪回不一樣,季節不一樣,文化產生不一樣。你必須深入到文化當中去,然後同步學習他的語言,體會他的文化,這是跟時政研究完全不同的一種定性研究。去感覺它,感受它。我看張先生他們就是完全十年深入到這種文化,去感受這種文化。那麼,對它有切身的感受,張先生的影片就對準了這個。另外,上午我剛開始看展覽前言的時候也非常感動,巴西總領事寫的那個。就是說作為一個紀錄片人,作為一個懷著夢想的人,這種追求真是非常可貴的⋯⋯

陝西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博士牛鴻英:看了這個短短的20分鐘兩個短片的一些感受,首先我就感到一種美和溫暖,就是它非常能打動人,可能它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現在很多紀錄片都要懸念,要講故事,把你擾得一直就是被敘事策略所控制。但是我們看它(這個片子)就是很簡單的色彩,然後,很貼近的這樣的一種表現方法。給我的感覺就是畫面的構圖,影像的這樣一種呈現非常的美。但是它又不是拒人千里之外的所謂的那種特別遠的,特別高雅的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它帶有一種理解的、走近的、關愛的那樣的一種溫度,讓人覺得自然它就能觸動你的內心。從我個人角度講,包括裡面出現的孩子,還有一個家庭,他們這樣一種能夠為理想去付出,並且能夠為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這樣兼而有之的一種行為,對我來說,都是非常感動,又覺得它非常浪漫,覺得有非常非常大的吸引力。那麼,這樣的一種個人化的影像的拍攝方式,本身它的價值是非常大的,但是,它可推廣的程度比較有限,因為它受到客觀的限制的條件很多。那麼,從我自己的角度講,我就覺得,我們有那樣多的素材,還有這樣一種很貼近人的,能吸引人的視角,那麼我們怎樣可以把它做一個更深層次的加工,把它做一些更有效的重復的利用,把它變成更有效的公共文化資源⋯⋯

中國西部電影電視研究中心秘書長、博士馬聰敏:今天,這個接觸張先生特別感興趣,而且也很崇拜。那麼我想講這樣幾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剛才高社長講的全媒體,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內容,包括活動的影像,活動的影像里夾雜著靜態的影像,包括我看到的展覽。我們以後的成果里可能還包括書籍、文字,它的信息量和媒介的介質是非常多的。所以它不僅僅是紀錄片將來如何的問題,我覺得它最後的產品的形式是非常多樣的,它非常符合現在年輕人對於文化產品的需求,所以我覺得從這個切入點來講,這個切入點選的非常好。還有我想說的是,我們在剛才的影像里看到的,我們在嘉年華里看到的中國已經不是我們熟悉的中國,已經是一個創造性的中國。我恰恰覺得這才是跨文化領域更重要的一點,它不僅僅是一種紀錄,它同時是一種創造。所以這種行為一旦發生,不管是我們跟外國人接觸,這種非常個體的跨文化交流,還是像我們這樣有組織的或是民間的跨文化交流,他只要一開始,作為一個行為,它就是值得去堅持的。這是我要說的第二點,這也是我為甚麼崇拜,或者說看到這個項目,它勾起了我個人作為一個對文化傳播很熱衷,想要做文化事業的理想。第三點就是,剛才我們也看到了這個片子,我覺得它似乎看起來是一個宏大的敘事,因為我們聽到的畫外音在講亞馬遜河的歷史,而在影像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家庭的一個探險的歷程,恰恰是這種宏大的敘事和一個家庭形成了一種特別有趣的張力,它就有別於我們看到的一些宣傳片或者旅遊片雖然它美的讓人窒息,但是它會讓人卻步,不會讓人產生這種親近感,但恰恰是這種包含著一個美麗的影像,同時又有生活的流動和情感的流動這樣一種敘事方式,我覺得它才更可貴。所以,我覺得這個片子的可貴之處恰恰在於這種視點和這種民間的視角,這種民間的視角一旦換成官方的,我覺得它的價值,還有這些種吸引我們的東西就會退色⋯⋯